中美篮球差距源于场内外的差异

在对比中美篮球的差距时,发现最明显的并不只是在球场上,更在于球场之外的环境与文化。比如,孙悦拼尽全力方能完成两个卧推,而NBA的新秀却能轻松地在五分钟内完成十多个并加重。在国内追随者常常仰望孙大圣在空中飞舞,但到了NBA,这样的优越感却大打折扣。

姚明曾指出美国篮球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之一,是因为其有2300万注册篮球运动员(后更正为2300万参与人数)。这一数字颇具震撼,因为美国总人口不过3.35亿,剔除老年人和幼儿后,篮球参与者的比例甚至可能接近我国乒乓球的数量。而不同于我国海量的乒乓球玩家,大部分只是爱好者,美国NCAA联盟就培养了25000名大学篮球运动员,其中5500人具备打NBA的实力。加上高中及业余联赛,整体水平之高令人瞩目。

这种人才的集聚离不开完善的篮球基础设施。以卡尼尔市为例,这座仅有3万人口的小城却拥有14个篮球公园,而我国同样规模的城市,可能连一块合格的球场都没有。良好的场地是培养篮球人才的基础,缺乏合适的场地,又哪里会涌现出优秀球员?

此外,参与和展示的平台同样重要。美国的业余篮球赛事历史悠久,早已成为一种文化,每当NBA结束赛季时,各类业余联赛便如火如荼展开,吸引数千名球员上场,甚至有NBA球员亲临助阵。这些赛事还吸引了球探的注意,潜力球员得以被发掘,即使通过这些渠道进军NBA的机率不高,年轻球员依然珍惜每一次表现机会。

展开全文

在美国,篮球不仅是一项全民运动,更是实现阶级跃升的途径。许多NBA球员都是凭借篮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因此他们全力以赴地训练。而校园和业余篮球体系则为这些渴望成功的人提供了实践的平台。当前路充满希望时,自然每个人都会努力向前。

相比之下,我国篮球更加倾向于精英化,昂贵的培训和家庭背景让职业篮球变得遥不可及。普通家庭承受不起培训费用,也缺少有效的机会通过篮球改变生活。缺乏这样的机会,球员也难以形成强烈的竞技欲望,从而造成CBA类似温室效应的局面,让里面的球员很难提升自己。

正如某网友所言,中美篮球差距的核心在于观念与认识的不同,而非单纯的场内技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