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晶晶:冠军之外,精益求精的人生练习

开启裁判的职业道路,最早要追溯到2018年。当时,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告诉郭晶晶,有一个国际裁判学习班将要在北京开办,为期几天的时间,「可以去学习一下,并参加国际裁判考试,以后可能用得上。」起初,她没有想太多,跟着老队友一起报了名,心里也觉得,自己对于跳水那么熟悉了,考裁判应该也不难。可真正上课后她才发现,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,远不止「举个牌子、打个分」那么简单。

「同一个技术动作,运动员和裁判的角度,理解可能是不同的。」运动员关心的是动作本身,而裁判必须严格对照规则,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差别。而且规则还在不断更新,裁判也必须持续学习,每年都要参加考试,才能保证赛场上的精准和公平。

是否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,郭晶晶也犹豫过。2019年,她刚生下第三个孩子,生活几乎被孩子占满。「作为妈妈,又觉得哎呀,走不开呀!特别是出去比赛要很长时间,家庭、事业,这些东西就需要自己去衡量。」但反复思考之后,她还是决心走出舒适圈,「如果只是停留在当年的跳水台上,就太局限了,既然有机会挑战新事物,还是应该去试一下。」

从2021年开始,郭晶晶的身影就频繁出现在了各类国际大赛的赛场上。到了现场,她总会仔细观察,留意别人如何处理问题,分辨哪些做法合理,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,一次次积累,都是经验的沉淀,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提升。

作为裁判的新手,郭晶晶还要学会在团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,和来自不同背景的裁判配合。「大家聚在一起会讨论,怎么样能让运动项目发展得更好,我也想在团体中被认可,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规则层面,我都会继续努力了。」

一步步地,她从副裁判成长为裁判长,身份的转换,不仅是位置的变化,更是一种秉持已久的精神延续。「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,都需要不断积累,追求精益求精,才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。」郭晶晶说。国际泳联每年年底都会有一次考试,她依然保持着学习和更新。如今,她的「精益求精」不再只是对跳台上动作完美的追求,而是扩展为对规则、细节、责任与公平的坚持。

0.1的进步

2024年,郭晶晶还解锁了一个新身份——她戴上了移动爱家工牌,成为「移动爱家大使」。「于我而言,家庭是成长路上坚实的后盾,是梦想启航的地方。」她说,曾经在跳水台上,每一次起跳、入水背后,是父母给予的关怀、支持和鼓励,这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。

成为裁判之前,郭晶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,是「跳水皇后」。她7岁开始练习跳水,11岁进入国家队,15岁就在奥运赛场上崭露头角。22年的跳水生涯里,她一共参加了4届奥运会,拿下77枚金牌、14枚银牌和4枚铜牌,直到29岁才正式退役。

但鲜有人知道,小时候的郭晶晶其实既怕水也怕高。四五岁的时候,她随母亲去秦皇岛,在海边玩时被水呛到,从此对水心生恐惧。后来教练李芳到学校挑选队员,她报名学跳水,完全是误打误撞,「以为是去学游泳,夏天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游泳了。」

第一次走进跳水池,郭晶晶整个人都被吓坏了,看着面前的跳水台,「我说怎么那么高,完了,拉着妈妈的手就往外走,说咱来错地方了。」但教练坚持让她试一试。她就躲在队伍的最后,先看着其他小朋友跳,发现没什么危险,才敢跟着往下跳。

郭晶晶的先天条件并不算最好,她的腿不直,膝盖骨突出,空中造型不好看,会影响裁判打分。为了矫正,教练就让她父亲坐在她的膝盖上,每天强行压腿,「疼得又哭又喊,好像坐针毯一样。」但也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,让她在省队的成长突飞猛进,最终被教练选中,进入国家队。

跳水运动员的训练极为繁琐,压脚尖、压膝盖、倒立,还有各种力量训练。郭晶晶说,这一切都是为了练出「压水花」的技术,「身体一定要很有力、很紧,腰腹一定要直,练到好像变得一根针似的掉下去。」

但比训练更苦的,是控制体重和发育。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说,「发育是阻碍女子跳台运动员成长的最大障碍。」因为快速长高、体重增加,会让女孩的力量跟不上,动作完成度下降,甚至造成伤病与成绩下滑。

「教练的眼睛比秤还厉害,她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今天是不是重了,重了2两也能看出来。」郭晶晶回忆,跳水运动员必须严苛地管住嘴,才可能在赛场上赢得好成绩。这几乎是所有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共识。

郭晶晶的努力与天分很快显现出来。13岁,她第一次拿到全国冠军;14岁,她参加世界杯跳水比赛,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。也是在那一年,她虽然还不是主力队员,却凭借选拔成绩获得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参赛资格,「懵懵懂懂踏上了第一次的奥运之旅。」

但因为缺乏大赛经验,她在那一届奥运会上没有拿到奖牌。回国后,她继续训练,在输赢中积累经验,但2000年悉尼奥运会到来时,她心态还是不够稳——因为太想要金牌,导致发挥失常,而师姐伏明霞则表现稳定,一跳比一跳出色,最后郭晶晶以微弱的比分差拿了第二名,奥运冠军梦再次破碎。

「比赛结束后,大家都在庆祝,我却觉得对不起教练。因为那个时候,整个队伍所有教练都是金牌教练,只有我的教练没拿到金牌。」

那次比赛结束,郭晶晶19岁了,同一批的队友大多选择退役,她也动过退役的念头,但在钟少珍教练和周领队的鼓励下,她选择了坚持,决定再拼一次。她的身体并非毫无代价,多年的训练,让她的腿受过无数伤,右腿胫骨、腓骨全部断过,腰也不好。但为了不留遗憾,她选择了继续比赛。

经验的积累使她的心态逐渐成熟。「以前就觉得每天很苦很累,但现在,我对自己有了要求,知道今天练了什么,哪里需要改。状态就很不一样,生活变得很充实。」她学会了在心态上下功夫,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成比赛,又把每一场比赛都当成训练。

于是,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,她尽量让自己不背负额外压力,正常发挥,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冠军。

那时,她23岁。本可以选择功成身退,但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,「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,能赶上一届奥运会在自己家举行,就觉得这个意义不一样。」她决定再坚持一届,但压力也随之而来,「那个时候,每个人都觉得我就是要去拿冠军的,不拿你就是失败了。」

顶住压力,背后有家的陪伴。谁也不知道她经过了怎样的斗争,但很幸运有父母和启刚的陪伴,她做到了比别人更努力,精益求精地踏实付出,最终坚持了下来。那4年,郭晶晶几乎每天都比别人早到半小时训练,直到站上北京奥运会的赛场时,她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:「我不会想到是谁在看,有多少人在注视我,我就完全集中在自己,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最好。」

那一届奥运,她再次摘金,职业达到了新高峰。回过头看,她说自己在训练中意外骨折过,也反复怀疑过是否能够重返赛场,但一次次的自我较量让她明白,最大的敌人一直是自己,「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,自己能做的,就是从自身出发,认真去学,每天哪怕只有0.1的进步,也是值得的。」

爱家,从零开始

「是时候出去走走,看看跳水以外的世界了。」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,这句话常常在郭晶晶心里浮现。

在跳水队的那些年,她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赛程。虽然常常出国参赛,但真正看到的,无非是三点一线:赛场、酒店、机场。赛程紧张,今天比赛,第二天一早天没亮就要赶往下一场,很少有机会停下来,真正走进一座城市,感受不同的文化。

那时的郭晶晶,生活几乎完全由教练和领队安排。她只要按照要求准时出现,专注训练和比赛。这样的日子单纯而幸福,却也局限。到了29岁,她常常感叹:「我当运动员做得很好,但生活能力却很差,什么都不会。」她的先生霍启刚也对她说:「你都练了这么多年了,不如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。其实生活不是只有跳水,人生也不只是停在运动员这个角色上。」

那番话让她陷入长久思考。最终,她决定退役,去英国留学。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,把过去的一切打碎重来,学习掌控生活的能力。

对她来说,那是一次真正的「清零」。申请学校、联系课程、找房子、安顿生活——过去从来不用操心的事,现在都要独立完成。一个人在伦敦读书,她从最基础的语言学起,一步步建立与世界沟通的能力。夜晚,她常常梦见自己还在跳水,心里依然不舍,但每到白天,她就会提醒自己:「要面对新的生活秩序了。」

留学的日子让她收获良多。从租房、上课,到走进陌生的文化,她的眼界和思维逐渐开阔。「英国的这段经历,让我知道人生还可以继续往前走。」她说,「虽然还是会迷茫,但会更清楚自己下一步还是要往前迈。」

32岁时,郭晶晶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,这是生活里的另一次「从零开始」。做母亲的过程陌生而复杂,她几乎是「带着课本」在学习:查阅育儿书籍,向朋友和前辈请教,担心的事情远比想象中多。

第二个孩子出生后,她才少了许多焦虑,也体会到生命的自主性。「小朋友的成长跟我们的人生是一样的,什么时候吃东西,开口说话,迈开第一步,在每个不同的阶段,自然而然就会做某一件事情了。」等到第三个孩子,她变得更加松弛,学会顺势而为,用耐心和爱去陪伴孩子。

像很多母亲一样,她的重心在一段时间里转向了家庭。三个孩子的身体与心理不断变化,给她带来新的挑战。「其实是很难的,我也还在学习,怎么更好地跟孩子相处,一起成长。」

作为母亲,她始终希望传递精益求精和责任的价值。外界熟知的一个细节是——有一次,爷爷到家里拜访,孩子正在写作业,她坚持让孩子先完成作业,再去跟爷爷玩。「我是想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,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,对事情负责,而不是随心所欲,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。」

在家庭生活里,她给予孩子更多的,是爱与陪伴。「家的本质就是爱。」她说。在她眼里,爱首先意味着陪伴。丈夫霍启刚也一样,即使晚上有工作应酬,只要能抽出一个小时,他都会先回趟家看看孩子,「否则回来太晚,孩子就睡着了。」周末,他们常常全家一起去图书馆、博物馆,或者骑车、爬山、逛超市,享受在一起的时光。

在家庭里,她也强调理解与尊重。「尊重每个人独立需求的同时,学会彼此照顾与包容。」在这样的理念下,她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:家里每个人都能安心做自己。沟通因此变得尤为重要。无论夫妻之间,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,他们都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,减少隔阂,遇到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。

无论是家庭经营,还是品牌合作,郭晶晶始终相信:对人也好,对事也好,唯有长期打磨与陪伴,才能真正体现爱与责任的价值。也正因为这种共鸣,她选择了与「移动爱家」品牌合作。

「爱家应该是每个人的日常,这是我真诚的希望,也是移动爱家的初心。」作为移动20年的老用户,郭晶晶感受到,移动用一根智慧的线,织成了一张聪明的网,用万兆速度,连接超10亿的个人客户、2.8亿多家庭客户,让家人随时随地畅联。

移动爱家用AI,让家更智慧、更温暖、更安全。忙碌时,郭晶晶也会使用「灵犀」AI智能助理,不仅能提供贴心的智能服务,还可以陪长辈谈天说地,播放他们喜爱的戏曲,温暖长辈的生活。她感到移动爱家AI如同水电一般自然融入了家庭,让她收获了更有温度的人间烟火。

一年多的合作时间里,郭晶晶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次与移动爱家工程师的交谈。她问起品牌的理念,工程师回答了一个核心点:「消费安心、产品放心、服务贴心,先于客户发现问题,主动上门服务。」为此,移动爱家建立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,24小时实时监控网络状态,如若发现异常,系统会主动预警,工程师第一时间联系客户,上门完成检修。

移动爱家把「爱」和「责任」放在了核心位置,这与郭晶晶对家庭的态度相契合。在她看来,家庭不仅需要责任维持,也需要注入爱的温度,尤其在下一代的教育中,「父母的关爱,会成为孩子心里最深的底色,也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别人。」

44岁,敢于尝试

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有一件小事触动了郭晶晶。

有一次,她带儿子去钓鱼,结果钓了一整个下午,却始终没见到鱼。孩子忍不住说:「妈妈,我觉得我不是来钓鱼的,我是来钓垃圾的,你看,全部都是垃圾。」那一刻,郭晶晶心里很难过,「小朋友都能看到这种环境的问题,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去做点事情改变?」

从那之后,她开始更主动地投身公益,不只是自己参与,还会带着先生和孩子一起,把公益当作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。渐渐地,她也成了好几个公益组织的领导者。

「我是觉得,这个社会给了我很多,我也需要回馈社会。如果能带动更多人去关注一些社会问题,帮到别人,我是愿意去做的。」除了环保,她还走进贫困地区,把体育梦想的种子撒进偏远角落。

担任裁判,也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。「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在国际组织里担任职务,这对整个国家的体育发展,都是话语权的提升。在大型赛事中,看到有中国裁判员和体育官员,中国运动员也会更有底气和信心。」她曾这样解释过。

如今,郭晶晶的关注还延伸到了大湾区体育。今年9月26日,深圳龙岗大运中心游泳馆迎来世界泳联中国游泳日比赛。那一天,郭晶晶作为嘉宾到场,为赛事助威,与泳迷互动,又一次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运动生涯的点滴。

她认为,体育不仅是奖牌数量,更是全民健身的普及和体育文化的融合。如今大湾区正在打造「一小时生活圈」,在她看来,体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纽带。「不仅仅是办多少体育比赛,而是要积极融入大湾区,打造健康的体育市场。」

几年前,她还曾参加香港理工大学的开学典礼,把这些思考分享给湾区的年轻人。那次演讲里,她提到自己人生的最低谷,是在1996年奥运会之后。一次训练中,场馆突然停电,她一脚踏空,从跳板上摔了下来,右腿的小腿胫骨和腓骨全都断了。在医院做完骨头复位后,为了不影响训练,放弃了钢钉手术,选择保守的石膏治疗。

养伤期间,她才十五六岁,身高猛增五六厘米,体重也重了二十斤,这对跳水运动员来说几乎是致命打击。打着石膏时,她就拄着拐杖训练,右脚骨折,就练左脚;小腿动不了,就练大腿。

等到骨头完全长好后,她重新回到泳池,从入水的基本功开始练起。减体重成了首要任务——中午别人午休时,她套上密不透风的减肥服,顶着烈日跳绳、跑步,然后继续高强度训练,一天要完成几百次跳水动作。因为运动量太大,她的脚腕反复发炎,常常一边掉泪一边练。等到能力一点点恢复,她才逐渐找回自信。

「人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分岔口,会忐忑、不安,不知道该往哪走。但追逐梦想的过程,会有乌云遮日的时候,也一定会迎来晴空万里的那天。不要等机会,而是要创造机会,不断提升自己,打破壁垒。」

郭晶晶这一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,恰好也与「移动爱家」的理念相合。10月12日,是移动爱家品牌换新一周年的日子。一年前的发布会上,移动爱家提出新标识、新入口、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生态的「五新」品牌升级方案。面向未来,移动爱家将继续围绕「爱」与AI,不断提升网络、产品、触点质量,锲而不舍为客户提供愉悦美好、智慧便捷、安全可信、热忱贴心的优质服务。「持续满足人们对美好数字生活的向往,始终是移动爱家品牌的目标和愿景。」

而对郭晶晶来说,从三米跳板到家庭主场,走进爱家,未来也将持续从家出发,通往更广阔的世界。

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「精益求精」始终是她的底色。如今的郭晶晶已经44岁了,但依旧保持着那股韧劲,敢于把自己置于探索的状态里,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。郭晶晶说,她不是要超越别人,而是「自己跟自己较劲,但不是固执,而是不断打磨自己,让自己尽量做好。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,都能看到自己的变化,这样一步步地朝着目标走去」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