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场上说外语的比说中文的多。”这句调侃正反映了CBA当前的状况。2025-2026赛季,CBA联赛计划将单节比赛时间从12分钟缩减至10分钟,整场比赛减少8分钟。
对此,篮球界著名评论员赵探长和张泽欣发出警告。他们担心,这一改革将明显减少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,加剧外援对球队阵容的影响。
在每场比赛外援次数固定且时长缩短的情况下,球队的轮换机会将大幅减少。原本实行10-12人轮换的队伍可能会为了维护成绩而减少到8-9人轮换,并给外援更多出场机会。
外援上场时间放宽后,本土球员的表现受到明显影响,数据显示,仅有林葳等少数本土球员能够在得分榜前20名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CBA联赛曾有许多球队通过自身青训崛起,例如广东、浙江、广厦、青岛等队,他们依靠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提升竞争力。
然而,新政策可能导致俱乐部不再愿意大力投资青训,选择依赖外援。青训支出从顶级球队的15%骤降至6%,这一趋势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剧。
CBA改革旨在使比赛更贴近国际标准,但也引发了争议。一些观点认为,为了国家队的需要而牺牲联赛整体利益并不明智。
裁判问题也是CBA面临的难题之一,频繁出现的“人情哨”导致比赛质量和公平性受到质疑,凸显了裁判员培训的问题。
新政策下,年轻球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,他们需要适应职业比赛的高强度竞争,同时还要与外援争取更多上场时间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年轻球员可能承受不了双重压力,影响其长远发展。
CBA可以借鉴其他国家联赛的经验,如日本B联赛计划的外援政策。然而,中国篮球体系与日本、菲律宾存在根本区别,青训和裁判体系等问题亟待解决。
要避免CBA变成外援主导联赛,需要平衡外援和本土球员的发展,加强青训投入,改善裁判制度,保障年轻球员的成长和未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